中國日報網5月7日電 對于美國近一段時間頻繁炒作中國“產能過?!钡臒o端指責,香港《南華早報》(SCMP)近日刊發(fā)評論文章稱,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論”必須放在全球合作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一更加廣闊的框架下來看待,而不應是指責。
文章指出,2023年中國鋰電池出口同比增長超過30%,出口的電動汽車達到120萬輛。而美國對中國新能源產品尤其是電動汽車出口的快速增長的擔心和焦慮,則是在地緣政治所引發(fā)的不信任的推波助瀾之下逐漸擴大的。
文章表示,近期出現的關于中國“產能過?!钡恼f法聽上去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一些說法頗為相似。2009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而對于中國經濟某些“擔憂之聲”也隨之而起,例如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就曾刊發(fā)過對中國“產能過?!北硎緭鷳n的文章。但是,事實證明,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
文章分析稱,全球需求在2010年迅速復蘇,出口實現增長,那些擔心中國“產能過剩”的聲音逐漸消散。很明顯,當時全球經濟放緩、市場需求減少引發(fā)了對產能過剩的擔心,問題并不在中國。
時間快進到2024年,全球經濟格局受到地緣政治動蕩的強烈影響,國際貿易動態(tài)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但即便如此,國際需求依舊顯示出明顯的韌性,預測也表明全球貿易將逐步復蘇。尤其是全球電動汽車市場正在經歷指數級增長,2023年銷量同比上升35%,并且預計還將進一步擴大。
與此同時,太陽能電池板市場也呈現出巨大的增長潛力。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要實現《巴黎協(xié)定》所設定的目標,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約是2022年的四倍。
文章認為,全球市場對綠色能源的需求巨大,但供應商的能力卻相距甚遠。為了實現《巴黎協(xié)定》中的氣候目標,對清潔能源的大量投入勢在必行。中國不可能獨自應對氣候挑戰(zhàn),“我們需要的并不是解決所謂的‘產能過?!瘑栴},而是要跨行業(yè)、跨領域的全球合作,為世界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增添動力”。
文章指出,隨著世界向綠色環(huán)保技術過渡,最大程度地提高綠色供應商的能力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是至關重要的。與其指責、奉行保護主義,不如大力促進制造商、研究人員、供應商、投資者、消費者等所有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合作。
文章總結到,中國擁有多種工業(yè)能力,在全球制造業(yè)格局中發(fā)揮關鍵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產能是滿足國際需求所不可或缺的。并且,一個密切協(xié)作的一體化全球市場不僅需要多方參與,還需要實現互利共贏。攜手合作、共同創(chuàng)新,將為所有人擁有更具韌性、更可持續(xù)的未來鋪平道路。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120330032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5120170002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署)網出證(桂)字第020號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桂)字第0230號
網警備案號:45010302000253
桂ICP備11003557 南寧新聞網版權所有
舉報電話:0771—5530647 郵箱:mail@nnnews.net
登錄南寧云賬號
登錄
還沒賬號?立即注冊
點擊頭像快速登錄
請輸入驗證碼